謝謝主持人的介紹,非常榮幸能夠參與腦客中國這個腦科學活動中,成為第三十一位講者。今天給大家?guī)淼念}目是神經振蕩在人類空間記憶和恐懼習得中的作用機制,內容主要是我們這幾年開展的一些工作。
01研究基礎
我們人腦是由非常多的神經元所組成,每個神經元之間通過軸突相連構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神經網絡,神經元之間的傳導通常是利用動作電位。
復雜的行為往往需要一群神經元集群的放電來支撐,這群神經元集群的放電會導致我們細胞膜的膜電位發(fā)生一些改變,有時是興奮的,有時是抑制的。如左下圖所示,對應的膜電位就是興奮會升高、抑制會降低。
所以在一群神經元集群周圍通過放電會形成了不同節(jié)律的震蕩。如右下圖所示,根據震蕩的周期,將它們命名為Delta、Theta、Alpha等以及更高頻的一些震蕩。很多的技術手段都可以記錄這些信號,包括頭皮腦電這些單電機的信號。
在大腦研究中,研究尺度的跨度是非常大的,上面這個軸可以看到,從最左邊的一米到最右邊的納米。宏觀尺度一般使用功能磁共振、腦電圖等設備,研究的尺度是厘米、毫米級的;微觀尺度是利用顯微成像、光學成像等技術基礎,可以看到一些疏通肌,甚至突觸形態(tài)的改變,它的尺度就是微米級和納米級的;還有介觀尺度,這個尺度基本上就是探討神經元水平,包括神經元群水平的一些特性,它的尺度基本上在毫米和微米級的。我們所感興趣的就是在中間這個介觀尺度上的一些神經活動的特征。
02空間導航行為
今天給大家主要介紹一下人的兩個功能性功能的特點。首先是導航行為,導航行為是跨物種、具有非常強保守性的,不管是動物覓食還是我們人日常生活中的通勤行為,都涉及到導航行為的規(guī)劃。比方說這個圖上展示的從A點到B點有兩條不同的路線,在不熟悉場景的情況下,我們會選擇不一定是最優(yōu)的路線,但是當我們對環(huán)境非常熟悉的情況下,我們會選擇從起點到終點最佳的路線,這條最佳路線不一定是距離最短,但一定是效率最高的。比如高峰期的情況下,我們會選擇避開最短路線,可能會選擇一條稍微長一點但是通行時間比較短的路線。
在整個導航規(guī)劃過程中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有很多的信息大腦需要處理,包括它的位置、朝向、距離等信息,這些外界的刺激會在我們大腦中進行整合,因此我們會根據所接收到的信息規(guī)劃我們的路線選擇。
關于空間導航行為的研究歷史實際上已經很長了,上世紀五十年代,Tolman就在動物上進行了相關研究。左圖就可以看到,用s表示起點,reward表示終點,將齒類動物放在起點。一開始它不知道哪條路可以過去,所以它從起點出來之后,他可能會搜索一些路線,發(fā)現(xiàn)了這樣一條路線——先上去,然后左拐再直行、最后右拐到達reward。
當小鼠學會這么一個行為后,它會獲得起點和reward地點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,再通過關閉之前路線的最初管道,開啟諸多不同方向上的管道,小鼠會根據它之前在大腦內所形成的起點和reward地點的相對位置關系從這新開的這些管道中選擇一條最短的到達reward地點。
這個行為引發(fā)了Tolman的思考。他認為小鼠可能在大腦內已經形成了一種地圖,那么這個地圖刻畫出了起點到終點之間的這種位置關系,他將它稱為connection map,也就是我們說的認知地圖。
注:上述內容在征得王亮老師同意后,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進行的部分文字整理。觀看完整視頻內容請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觀看。
掃描二維碼
觀看完整視頻